English

学者自愿转向 学案研究吃香

1999-06-30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本报记者 陈洁 我有话说

5月初,10余名专家齐集长沙,参加了《民国学案》一书的编辑工作会议,这本即将面世的皇皇大作,为正在升温的学术史类书籍出版又添了一把火。

近年来,陈平原、汪晖、赵园等中青年学者改行进行学术史研究,使这类书籍的出版也渐呈亮色。三联版的《中国近代学术名著》10种,由朱维铮、钱钟书执行主编、北大版的《学术史丛书》,由陈平原主编、河北教育版的《中国现代学术经典》,就是其中的佼佼者。据了解,这类书卖得不错,可说是出版界一个有趣的现象。

学术史研究不同于学术研究,或者可以说比学术研究难度更大,它既要注意历史的继承性,又要有个人创见。赵园说,这有点像戴着铁镣跳舞:做学术史当然要有学术个性和创见,但学术史又要求你必须在历史发展的“流”中,不能“断裂”。这一矛盾困惑了不少学者,《民国学案》的编纂者也不例外。

学案实际上就是中国的学术史,是对学人学术思想集中的概述和阐述。同时,还要直接转引学人的研究成果,客观再现其学术、思想及人格。编辑会议上,专家学者首先认为中国原有的四部学案,即清朝人唐晏编《两汉三国学案》,黄宗羲著《宋元学案》、《明儒学案》,徐世昌编《清儒学案》,都明显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,只以儒者为案主,实际上是儒家的学术史。重师承、门系、同调及门人,其长处是分源别流,脉络清楚,反映了思想上的承继性;短处则在于门户之见、割裂思想,尤其是不为儒学以外的学者立案,其偏激是中国学术史上一大憾事。

鉴于此,湖南教育出版社组织编纂《民国学案》时,强调对学案这种学术史形式进行取舍完善,一方面坚持以传统学案体例为依据,按原学案体编写,确保中华学术的一贯性和一致性;另一方面打破儒家独尊,兼容各学派,将学人按学科分类,学科下按学派适当区分,多学科学者则在全面反映其学术贡献的基础上,斟酌归为某类。这样,对学案体例又进行了适当的创新。

该书顾问李学勤指出,民国时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,单一的儒家传统被打破,各种新的学科不断建立,如科技史、新闻学、美学、教育学、政治学、社会学等,表现出古今并陈、中西互补、继往开来、不拘一格的学术格局,并涌现出一大批兼揽古今中外,包容文史哲各科的优秀学人。这也要求《民国学案》的编纂打破传统学案的陈见,兼容并包。

《民国学案》的主编张岂之介绍说,该书300万字,几乎包容民国时期各家各派所有的学者、学术问题和学术事件,主要起到研究和提供资料的作用,前者主要体现在第一部分的评介中,后者集中于第二部分“学术旨要”中。汤一介教授认为该书对于中国学术命脉的延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,特别是以现代人的立场补充改良学案体,对于如何继承发扬传统学术,取精华而去糟粕,是一次有益的尝试。

为保证《民国学案》的质量,除对作者有严格的要求外,另设学科负责审稿人,实行学科和主编两级审稿制。学案编写是中国学术界的大事,丝毫也马虎不得。在期待着这套有继承有创新的学案早日面世的同时,更希望在发展中国传统学术的问题上,学者们能多尝试、多思考,薪火相传,以续学术之命脉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